|
天涯海角搜一下:
【论咨询本土化】李子勋在一篇文章中介绍汶川危机干预,对于西方方法照搬的有限作用,到对于东方对于宗教的运用的力量。展示了治疗应该本土化。非常同意作者说的,治疗离不开文化,语言背后都是文化与价值体系。在《禅与精神分析》一书中,也展现了文化与心理治疗契合与相关性。任何离开本土文化的心理治疗,都是徒劳无功的。看似很符合西方治疗的手段与标准,但是它却离东方文化很远,离中国人很远。治疗很有可能无力。知识不是固定的,不是全部照搬的,而是因地制宜。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。麦克怀特在《叙事疗法实践地图》中带我们找到的不是,固定书给出的地图,而是一起去探索,对方自身的地图(文化地图、价值地图、认知地图、生活地图……)。在方法不重要,重要的是效果的今天。我们退出固定方法论,去探寻什么样的方法,更能贴近对方,达到效果。效果与方法都出来了。不是,你来我给你个精神分析、叙事疗法、哲学治疗……。
心理咨询师的文化背景不同,个人特质不同,也会出现不同的咨询风格,虽有大的咨询规则与底线。但在这之上,也有很多可以活动的空间,流派多种,也体现了,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治疗风格与方法。咨询是两个人的互动,对于咨询两个人的供与求的契合点也很重要。亚龙在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》中也提出,其实回头观望我们做的咨询,有时候很难真的理清,咨询的效果究竟来自什么?或许我们用一个数据评估,但是大多个案评估都是主观的东西。而实验室研究,也是会进行变量控制,可以模拟真实,其实很真实还是有差距的。
文:卢俊 |
|